精通科研和专利的研发人员保障了专利申请的产出;优质的专利代理人提供了精良的中介服务;公正高效的专利审查队伍确保了专利权的获权和稳定性。仅从专利工作的流程中我们就不难发现,知识产权工作是为科技创新提供全过程服务的角色,因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培养需要针对科技创新全过程的不同阶段可续规划,让不同岗位的人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描绘出一幅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的宏伟蓝图。
据介绍,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坚持急需紧缺人才优先培养的原则,结合相关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注重通过发挥高层次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局及全国各地、各部门、各产业届的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覆盖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战略政策研究制定、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等方面的多层级、多领域人才结构,形成了合理的培养格局。
人才结构趋于合理
回顾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除“坚持党管人才”外,还特别强调“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系”。实际上,在工作实践中,我国一直坚持科学规划知识产权人才结构的方针。如在“既无先例可循,亦无成熟模式可依”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就探索出了一条合理构建人才类型结构的道路。
2007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了人才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开展全局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但人才的苗子从哪儿来?没有现成的资料库,我们只能一点一点地细致筛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员们至今都还记得,通过对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资料进行筛查,不仅摸清了局内人才储备情况,更为科学规划高培人才类型结构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据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来三次高培对象的选拔评审工作所选拔出来的培养对象人数达278人,人才类型涉及专利审查、知识产权国际事务、知识产权法律事务、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和知识产权信息化。其中专利审查类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超过45%,36至45岁之间人员占到了56.5%,受益于细致的工作,高培人才的类型结构的搭建很好地契合了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发展规律。
此后,本着“量身定做,定向培养”的原则,国家知识产权局还根据不同高培对象的不同培养目标、能力结构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高培人才通过培训各自发挥所长,纷纷在各自工作领域中挑起大梁。现任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张志成被选定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起草组成员,为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做出积极贡献;专利局办公室的池冰经过商务部选拔,被借调至我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和驻奥克兰总领事馆担任外交官,历任经济商务三秘和副领事职务,其工作能力得到驻外使馆领导的一致称赞。
人才素质不断提升
除了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外,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素质能力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增强,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升。
在国家层面,专利审查员队伍是国家知识产权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高素质的审查队伍也是高质量审查工作的根本保障,因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面对着“十五”末期以来近3500名新专利审查员入局的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了对新审查员培训的教学改革,形成了课程内容完善、教学模式灵活、组织管理规范、局部处三个层级共同负责的培训体系,推动高级审查员队伍初步形成,结构上趋于合理,能够满足快速增长的审查任务的需求,而且审查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一系列的工作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才素质能力不断提升,更直接推动了知识产权各项工作的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各类人才在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及实施、专利法修改、五局合作等重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审查资源的检索咨询能力和专利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连续开展20多项国家重点产业和重大技术项目的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开展了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得到了国务院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在地方和产业层面,我国各地各部门围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专利战略,努力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4万多人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其中专利审查人才5000多人,知识产权局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1万多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2万多人,执业专利代理人7000余人,为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人才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八项主要任务之一,对人才工作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迄今,知识产权人才仍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战略性人才,推动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十二五”期间知识产权人才工作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编后
年终岁尾,“聚焦六大体系建设”系列报道圆满完成了。在历时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围绕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执法维权体系、运用体系、审查体系、服务体系和人才体系展开了深入调研,组织采写了一批深入报道,梳理了我国知识产权重点工作的方式方法,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关注六大体系的不断完善,聚焦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上一篇 :首部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年鉴正式出版发行
下一篇 :全国人大审议加强网络信息保护草案